新思路:非遗原来可以这样保护
无论是《传承者》电视节目的火爆,还是文化部认定的关于“故宫淘宝”非遗众筹项目的顺利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在时代的变迁和互联网、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下迸发出崭新的活力,传统的名录记载等保护方式已悄然向借助更多新鲜手段实现活态传承转变,唯有深刻认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保护非遗,才能使更多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永续繁荣。
近期,淘宝众筹联合“故宫淘宝”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筹项目上线。项目的年货作品由“故宫淘宝”提供设计方案、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手工制作完成,吸引广大网友以众筹的方式,支持和保护非遗项目。仅仅一项“非遗”剪纸,半天内就吸引超过5000人参加,筹款超过13万元。通过网络的优势和特性,被人遗忘和冷落的非遗重新焕发生机,以这种创新的方式不仅能够让万千民众意识到非遗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为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增添了新的资金获取渠道。
去年年底,首个以非遗和文化传承为核心内容的节目——《传承者》在北京卫视播出,在此之前,尚未有任何一家电视台将这一主题制作成大型真人秀类节目,更不用说放到黄金时段播出。令人惊喜的是,《传承者》首播就获得了1.55%的收视率,此后的收视率和口碑更不断走高。证明了在严肃的主题之下,叫好和叫座是可以共同存在的,通过传承人的演出,能够促进电视机或网络上的受众对非遗产生共鸣,进而提高非遗的保护意识。
非遗博览会是展示、展览、展销非遗手工技艺和产品的重要平台,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参与到各种形式多样的非遗博览会当中,通过虚实结合,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增强了现场的体验性和互动性,更为推动非遗与市场要素、产业要素结合创新,推动资源产业化,实现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提供了平台。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文化多样性的不断开拓创新,都需要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当现代文明伴随着社会发展的高速列车不断疾驰的时候,常常会忽视根本的、相对脆弱的东西。特别是碎片化和泛娱乐化当道的时代,更容易因技术和形式的外在,而丢失了精神的内核。要想真正守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任何来自外部的、强制性的措施都只是起到表层的示范和规定作用,只有具备了非遗保护的觉悟和行动,感受到来自于古老文化正在日渐消失的压力和紧迫感,才能实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近几年来,中央财政专项安排了多笔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补助经费,保护经费的投入凸显了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但是放到全球视野来看,法国自1975年以来,每年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一直稳定地占国家总预算的1%;日本每年的无形文化财保护预算均在100亿日元左右。非遗保护经费与我国丰富的非遗项目资源相比,仍显得杯水车薪。特别是在各省市,非遗保护工作也主要依靠中央财政支持,地方财政总投入额度还远远难以适应保护工作的要求。
在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下,我国当前已经初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非遗保护制度。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等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和基层,理论研究仍落后于保护工作的实践,对于非遗保护的工作机制仍有很大欠缺。缺乏有针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不仅无法将保护工作真正纳入法制规范的轨道,也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一脉相承,是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非遗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传承的核心在于传承人。由于技艺的复杂、年轻人对于大城市的向往等诸多因素,非遗保护与传承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传承人,出现了断裂。“人”是非遗价值和意义的关键所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极富多样性的非遗,造就了一方百姓深刻的文化烙印,也正是这些文化烙印赋予了一个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非遗保护绝不仅是名录的登记和产品的开发那么简单,而是情感、习俗和价值观的代代传承。只有以精神为内核,以科技为支撑,随时代的发展赋予非遗当代气息,才能让非遗成为有生命的文化因子。
一方面,古老的传统技艺需要保护,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又要求与时俱进,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运作。这就涉及到了生产性保护的问题,作为非遗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品不同,因此应当将传统保护与生产性保护分别进行。传承人不仅要继承工艺,更要深刻地了解所从事的技艺的历史,包括这门技艺发展演变的过程、历代代表性人物的经验,甚至所衍生出的其他艺术的经验。只有建立起这样完整的认识,创新才有一个结实的根基,创造出来的新作品才可能是继承了深厚文化内涵的精湛艺术。
有了互联网为非遗的传承提供助力,无疑使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味道。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非遗项目需要平台和渠道让更多老百姓了解、关注,让世界认可、喝彩。对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可以通过不同的设计与转化,将其变为生活用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舞蹈、音乐类“非遗”项目,可以通过电视节目、演出的制作,结合网络宣传,汇聚更多受众的目光。总之,只有不断创新非遗保护的方式,吸引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才能真正与人们的经济、生活紧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望真正活起来。
一方面,非遗的保护措施要切实落地,就必须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法律保护和政策扶持体系,并对非遗相关法律政策的贯彻落实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纠正和解决执法不严、监管不力、保护责任不落实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完善国家级名录项目“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进入非遗名录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建立起严谨完善的评估制度,定期对非遗进行全面的测评,接受来自于内部和社会的双重监督,才能够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可靠的保障。
责任编辑:张思琦
谢谢关注,欢迎常回家看看
微信后台回复数字“1”
或点击下方“原文链接”
查看言之有范精选文章汇编
交流合作邮箱:yanzhiyoufan@163.com